VK1801的量产型称为一号F型,它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虽然只有2挺机枪,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厚达80毫米,当时盟国方面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产出30辆F型,其中八部于1943年夏天被送往库尔斯克投入实战。苏联对一号F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后苏联轻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开始向重装甲化发展,并以大战后期的“T-80突破坦克”达到极致。现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保存了一辆完整的一号F型,但战时当地德军编制里并没有它的记录。

1F和2J基本上是德军二战坦克中我最爱的两只,很早以前就收了ARK Model用Alan模具出的两款,号手和野驴放出要出小老虎的消息后深感欣慰。HB的先上市,立马收了一只。不过看了之后略微有些小失望,说白了就是Alan的老版本的加强,大概也就是各部分细节稍微锐了一点点,但整体分件方式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还有些地方不如Alan的老版本。


下面是具体评测:

A板,行走部分




主动轮内侧的细节开得比外侧好,实在很奇怪。

A板完了以后直接跳到L,考虑到国外网站上已经出现了2J的试组图,看样子BCDE应该都是给2J用了吧。这一版的很锐,不过有些细节做得很脑残。


炮塔的焊缝比较卡通,夸张了点儿。


天线开得很惊艳,基本看不到合模线,不过真心觉得没必要啊,有个基座自己拉丝或者换天线不就好了么。


看上去很美的细节,虽然到手的时候有泡沫包着,不过右侧的还是断了。


管制灯细节非常好,但是这个水口位置只能用脑残形容了。


N板以翼子板为主,表现不错。


细节还行。

F是车载工具,细节开得还可以,不过这一版相当油。

遇到了神奇的飞边,确切的说应该叫飞线吧,拿这个技术给兵人开头发应该会大卖。浅色背景拍出来看不清,换了深色背景。


H继续车载工具


K板车身杂项,还不错


最后是最脑残的车身,请注意,观察口部分和舱盖部分直接是封死的!!我完全不明白这个部分设计师到底心里在想什么,这也就是我说还不如Alan的地方了。

好了,评测完成,以下是组装部分


放个进度,早上一个小时左右的结果。塑料还是号手的老德行,软,打磨以后出毛边。
组合度不错,到目前为止只有车头的一道小缝隙预计需要补土,不过不上其实也无伤大雅。行走部分的合模线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浅,基本属于只用刮一刀就OK的状态。定位桩有点松,调整扭杆水平的时候需要注意。
扭杆一共有三种零件,1,5位置上是K6,2、4位置上是A22,3上是A23,1、3、5的定位桩略微细长,不过区别并不大,最好还是看流道上的编号分辨。之前做Alan的时候已经有经验了,这个地方没出问题。还是那句话,这悬挂系统怎么做怎么觉得熟悉啊,有一股浓郁的抄袭味道。
大清早的白平衡不太准,把塑料衬托出了田宫的质感。
抽下午下班之前的一点空闲时间完成了履带部分,算是有了个大致的样子,还差车载工具和炮塔细节。看看图,需要补土的地方很明显了。整体来说组合度是相当给力的,履带虽然没有开出销钉,但质量值得肯定,对绿盖胶反应很不错,水口位置也很合理。




正视图,右侧挡泥板的PE装歪了,上年纪的人容易手抖,就这样吧。


最后上两张凹造型的图片,能被称为小老虎的坦克,气势还是挺不错的。


个人更喜欢这个角度,不过因为是手持,没有收光圈,挡泥板虚了,有点可惜。

忘记说,号手这次观察窗的设计还是挺有趣的,给了一小块预裁切透明胶片镶在观察窗后面,用比较经济的手段实现了理想的效果。从上一楼的倒数第二张照片能隐约看到透明胶片反光的效果,背后的零件已经被掏空。
另外,HB的说明书上标记的履带数量实在非常婉约,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值,希望能给同样做这款模型的朋友一点点帮助。
主动轮和从动轮部分各12节履带,上方的R2和R5之间一节履带,总共25节履带。按照说明书上的26节就太长了一些。

周末在家完成了车载工具的安装。号手说明书上的车载工具位置部分有些脑残,例如说右前翼子板的铁锨,那根本就是搁上去的,连涂装图里面都是,实在是无语。于是把铁锨移到左后翼子板。右前挡泥板看上去有些空荡荡,于是放了个剪线钳。买回来的一堆金属炮管和机枪管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所以炮塔空荡荡的。要是底盘上色完了还找不出来金属枪管,就只能把塑料件塞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