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译自http://www.perthmilitarymodelling.com/reviews/vehicles/meng/ts002.html
原文:Terry Ashley 翻译:今天到哪儿玩
封绘

实车说明:
1943年早期,为了在重兵把守的要塞地带抗击德军,英军开始设计一款新的突击坦克。1943年5月到1944年2月,纳菲尔德组织针对战争与供应部部长发出的联合备忘录,提出了18个不同的设计草案(从AT1到AT18),每一个设计都比前一个设计更大更重。 到1944年2月AT16设计完成,陆军部跳过原型阶段,直接从实体模型阶段采购了25辆,于1945年9月入役。这种特殊的坦克就是A39"龟"式重型突击坦克。
龟式有一个固定上层结构,长度为10m、宽度为3.9米、高度为3m、乘员组7人。QF 32磅主炮自英国3.75英寸高射炮修改而来。使用了分装式弹药。在 测试中约1000米距离上可以有效对抗德国豹式坦克。龟式优先考虑了装甲保护,最大装甲厚度228毫米,裙部装甲厚度152毫米,可以抵挡德军88毫米炮。然而,79吨的重量大大限制了它的机动性,它的最高速度只有19.3公里/小时。车体左侧是一挺安装在装甲球座上的机枪。另外两挺机枪安装在车顶右侧的一个机枪塔上。
1945年5月二战结束时,总共只生产出6辆龟式。一辆样车被送往德国进行测评 ,被认为是一个机械可靠、威力强大且精确的火力平台。战争结束后龟式即停止生产。
关于版件:
该套件取材于坦克博物馆全面恢复的A39龟式原型1型,并包含了某些不同于其他原型型号的特点如烟雾弹发射器和更小的接头,但模型集成了坦克博物馆龟式特征。
套件包括:
467 暗绿色塑料部件
144 棕色履带板
1 细缆线
1 本 14 页 A5 大小的说明书.
没有附改造件,没有水贴纸
版件开模出色,细节清晰利落,用料易于加工,只有少数的针孔和极少的飞边,只需处理少量的合模线。注料口设计比较人性化,上部车壳有极佳的表面细节,有漂亮抢眼的铸造纹和焊缝,仅有少许焊缝需要用补土稍微修正。
该套件有没有内构,但许多大大小小的子组件被设计成可拆卸的,如在上部车壳的旋转指挥官塔和机枪炮塔,车体前后的拖车栓,以及可拆卸机枪的枪管携行锁、主炮支架以及数个当采用车组兵人时可以打开的舱口。
组装过程
下部车体:
下车体是个传统的澡盆,有内部加强筋和翼子板架,可以承载悬挂,车底有一些细节表现。
组装转向轮是相当简单的但需要小心一点。首先中央轴节(A10)有一个联动摆臂(A3)靠夹持夹到位,这个步骤最好先做因为一旦车轮安装好就难办了

也请注意在这个阶段不要把车轮粘合到车轴。在连接臂(A2)粘到中心轴和轴臂之前,车轮不应该被粘到外车轴(A5,A7),确保连杆臂和车轴处于完美的直角,等到胶 水完全干了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步骤。

主动轮由两片构成,可以轻松组合,安装在在车体和侧裙板之间,并且可以自由转动。

车体悬挂部分零件

中央三角形转向架固定件有三种不同的样式,需要确保使用正确的部件组装两个不同类型的悬挂(说明书中标识为A悬挂和B悬挂)。

第一步是通过摆动手臂,只粘合三角转向架固定件而留下摆动双臂自由移动,以适应更长的三角座架。

然后将大底支架(A1)装到三角架圈住轴臂即可完成悬挂的组装。

8组悬挂中的每1组有两组双路轮,所以共有32个路轮。实际上有两类悬挂,一类(4组)悬挂每组有4个托带轮,另一类(4组)悬挂每组有2个托带轮和2个减震器,带减震的悬挂位于前后两端,不带减震的悬臂位于中间。



前装甲板粘在下车体上,上面装有小配件,我发现应该在组装车体之前更容易精确地粘合所有这些吊环和支架,因为它使操作更容易。前装甲与车体的组合度堪称完美,但有粘接线需要去掉,这会影响下车体的铸造纹,要在三个大型牵引桩安装前使用补土塑形。这些牵引桩分为A和B两种,因此要确保使用了正确的部件,中央的拖钩环(B39)可以留着不粘合,保证零件的可活动性。


后装甲板的组合非常紧密,需要略微压一下才能卡到位,但到位后组合度还是不错的。后装甲板的两个牵引桩与前部牵引桩一样装配,如果组装仔细,锁钩能像实车那样在几个方向上移动。在右侧同样有吊耳、灭火器和装甲盒,排气消声器分作两半,有一个粘接线需要除去。消音器也有中央焊缝,两部分鱼尾出口和独立的下部托架构成了一个细节丰富的小组合。前部炮管行军锁有三个部分,如果仔细粘合则行军锁可以打开或关闭,并且能够向前折叠。

履带:
拼接式履带有很好的细节和干净的造型,仅须清理五个水口。没有必要装配整条履带,因为你看不到上部的履带,侧裙板遮住了它们,只需组装接地的 20节履带和主动轮部分大约10-12节履带。这些部分可以等胶水干透后安装到悬挂上,这样即使已经安装好侧裙板你也可以很容易地取下已粘接好 的履带。


上部结构:
这是一个硕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组件,中央战斗舱与后侧发动机甲板上有很好的铸造纹理,焊缝,车顶上有一些铸字,加上发动机盖板上的铰链和螺栓细节,各种甲板舱口上有9个把手,这些部件都可以通过用细金属丝弯制加以改造。
后上部结构是一个有大型中央凸字的单独零件(C28),是上层建筑唯一有组合度问题的部件。 为了准确地在装上它,必须将C28上的内部定位销削薄,之后才可以准确组合,但还需要填补并消除两条粘接线,同时铸造痕迹在这个过程中也杯具了。

炮管非常完美地安装球形炮座上,允许小幅度的俯仰和转向,就像真正的炮。在炮管外装有圆形炮盾和双室炮口制退器,具有贯通的气槽和细节清晰的螺栓头。
大型螺栓固定炮箍也有铸造纹理,但没有实炮上存在的小铸造编号,这些可以后期添加以改善细节。一个小问题是炮箍的下角是稍微有点圆,对比照片应该是一个小方正轮廓,但是这仅仅是微小瑕疵,在组装后就看不到了。炮箍与上部车体的组合非常紧密,甚至无须粘接,但你当然会粘合这个地方。


指挥塔组件也有独立的潜望镜添加在圆形底座,且有独立铰链和把手的舱盖具有铸造纹理,可以选择开舱或关舱状态,把手仍然是可以用细铁丝弯制替换原件以提高表现力。潜望镜罩也是独立的,有良好的细节,指挥塔下部用导环连接,使指挥塔可与与实车一样旋转。




车体前机枪组件具有一个内球,这让螺栓固定环和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枪管可以活动;此处的粘接线需要除去,枪管本身是相当普通的实心枪口, 在枪口上钻孔将提升外观。另一种方法是用金属枪管替代塑料枪管,如LionMarc的枪管改造件(LM10014)来提升外观。

无论是驾驶员和炮手的舱口都有独立的铰链,但它们仅用于展示舱口打开或关闭状态而不能随意开合。不过但因为它们相当大,如果你想改造可以钻孔并加装铰链使它们可以开合。


烟幕弹发射器有底板、成角度的安装支架和单独的榴弹发射筒,在把发射筒从流道上剪下时需要注意不要损伤发射筒边沿,不过烟幕弹发射器易于组装。在安装时,你应该注意右前方的组件位置太靠近上车壳,它其实应该离装甲表面再高一点,可以把两个安装支架(B19)截断,垫1mm的胶版来稍作调整。


前翼子板上要安装两个大型电缆通道(D31,D32),它们是外侧示廓灯和烟幕弹发射器的电缆管道。这两个电缆通道成型极薄,把它们从水口上取下来是一项 艰巨的任务。一个建议:可以在从流道上取下来之前,给这些(以及其他长而细的部件)刷上一层稀薄的溜缝胶,这样任何可能导致零件破损的细小的裂缝都将会被“修复”。用一把锋利的刀片切割多次轻划切割点,同时尽可能紧贴在切割板上以避免零件发生扭曲,有了这些预防措施,我毫 发无损地切下了这些零件,慢慢儿来!


顶部机枪炮塔被开成一个单一的部分,下面有个单独的转塔架环,炮塔的顶部有铸造纹理,但侧面光滑的,在右侧转盘壁有一个相当大的铸造线需要小心剔除。炮塔后部还有一个同样脆弱的电缆线,建议同前部烟幕弹发射器电缆线一样处理。炮塔前部的两挺机枪枪管分开安装在一个机枪槽内,同样这个机枪槽与小炮塔的组合非常完美,但有粘合线需要除去。安装在上车体以后小炮塔将可以自由转动,同样也可以将枪管换为金属件以获得更好的外观。





注意:第12步的说明中指出,上部车壳安装到下部车壳、组合后部的车壳装甲板然后组装侧裙的顺序,但装配侧裙是唯一真正组合问题。侧裙背面有定位凸耳,必须与驱动链轮、四组悬挂架和后导向轮配合安装。不幸的是我根本够不到,因为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些凸耳,如果已经安装了履带,这个步骤将更困难。
多次尝试后得我终于把侧裙粘到位,为此不得不削掉侧裙上的所有定位凸耳。我意识到,原因在于下车体翼子板粘到车体后部的后翼子板时,外边缘被略微抬高了 一点,这只是一个小的扭曲,但已经大到让侧裙定位凸耳不能正确对齐,并留下了一些小的差距。如果在组合上车体和后装甲之前安装侧裙,等完全干透后再组合上车体和后装甲会顺手很多。
(由于组装过程已经包括了绝大部分版件图片,因此原文的版件图部分就省略了)
总结:
这是一个巨大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套件,具有很好的细节表现,如上部车壳的铸造纹理和焊缝、复杂的悬挂系统,不幸的是很多小细节在组装完毕后都看不到了。套件上脱模剂过多,这点作为如今的模型套件有写不寻常,如果没有完全洗掉会影响涂装,但套件的整体组合度非常好,只是在后车体和侧裙组合时需要额外注意一些。上面提到的组合及其他问题只是个别的小问题。部分粘接线的处理会影响到零件原来的纹理,需要重新制作,但这样的地方不多;可以用一些改造件来追加细节,不过如果不加任何改造也是一款吸引人的战车模型,纵然它在大战几近结束时才以原型车的身份加入到盟军作战序列里。
评分:9/10